灯光未眠
发布时间:2025-11-26 15:18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灯光未眠
经开分局华庄派出所 黄浩轩
夜色漫上首接室的窗台,灯光把世界分成两半——外面是沉睡的街巷,里面是仍在呼吸的秩序。
风轻轻掠过桌角,带起几页卷宗的翻动,像是夜在低声叙述。空气里漂浮着一股淡淡的纸墨味,与夜色混合在一起,沉静而温凉。此刻的派出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专注:键盘的敲击声、打印机的轻鸣、走廊尽头警员脚步的回响——这些零碎的声音交织成夜的脉搏。
有时我会在这样的深夜里出神。世界的另一边早已沉睡,而我们所在的这方小小空间,却仍亮着光。那种光既不刺眼,也不温柔,只是一种无声的坚持,提醒着我:秩序不会因夜色而停歇。
那晚,来报案的是一对父子。推门而入的瞬间,灯光落在他们略显疲惫的脸上。父亲眉间有褶,神情凝重,手指无意识地扣着文件夹;年轻人则略显拘谨,肩膀紧绷,神色克制,带着一点点说不出的紧张。他的声音里有微弱的台湾腔调,语速不快,却小心翼翼,像是怕打破什么。
他们是因为网络诈骗上门报案的。年轻人坐下时双手交叠在膝上,指尖微微用力——那是一种不安的姿态。顾师兄坐在一旁,稳稳地记录,引导着谈话的节奏;我跟在他身侧,边听边记,目光不时扫过对面的两人。父子间没有太多言语,却在细节里藏着一种微妙的依附——一个在解释,一个在注视,沉默中都有焦虑。
师兄示意我发问,我便轻声道:
“第一次联系是在什么时候?”
“对方转账账户,你记得是哪家银行吗?”
“有没有保存当时的聊天记录?”
键盘的声音在首接室里清晰得近乎刺耳。年轻人回答得不快,每一句都像经过斟酌,时常抬眼又很快避开。那种眼神里有戒备、有懊恼,也有一丝渴望——渴望被相信。
随着交流的推进,气氛渐渐松动。我放缓语速,换上更近乎朋友的语气,尽量让空气里的紧张被一点点稀释。或许是因为年纪相仿,他开始不再刻意掩饰神情。眉头舒展开来,语调渐渐平稳,语句也变得连贯。那种从拘谨到信任的转变,并非突然而至,而是像夜色里的灯,从冷白一点点转为温暖的橙。
顾师兄时而低声提醒我注意询问重点,我点头应和,继续引导。
“转账前有没有视频通话?”
“有没有陌生号码主动添加你?”
“有没有被要求安装特定软件?”
年轻人一边回答,一边苦笑:“其实那时候心里已经觉得不对劲……只是太想相信了。”
那句“太想相信”轻得几乎被夜色吞没,却像石子落入水中,在心底漾开涟漪。被骗的不只是钱,更是信任与自尊。
父亲在旁轻叹,眉宇间的焦虑渐渐化开。他的手搭在儿子椅背上,那一抹动作安静又克制,却是整晚最柔软的风景。
时间缓缓流淌。窗外的风更凉了,吹动窗帘轻轻摆动。时钟指向十一点半,我仍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字。那对父子安静地坐在对面,神情专注,连呼吸都显得稳重。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信任,往往是在这样不动声色的沉默中生长出来的。
打印机嗡嗡作响,询问笔录从出口缓缓吐出。我将纸张递过去,语气放得极轻:“案件已经受理,我们会尽快跟进。”
父亲点头致谢,语气沉稳;年轻人接过纸,抿唇笑了笑,那笑意带着几分疲惫,却也有释然的光。
他们离开时,背影被走廊尽头的灯光拉得修长。那光映在地上,像细碎的波纹,一直延伸到门外的夜色。我重新检查了笔录内容,确认无误后保存归档。屏幕暗下的一瞬间,屋内只剩键盘与打印机的余音。白灯静静照着桌面,纸张上的字迹在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我忽然意识到——所谓“首接”,并不仅是接待与记录,它更像是一种回应:回应那些带着疑惑与无助而来的人,让他们知道,这个城市的夜里,还有人醒着、在倾听。
我低头整理好桌面,呼出一口气。疲惫从肩头滑下,却被一种平静替代。墙上的警徽映着灯光,光线凝固而坚定,仿佛在无声地守望着这个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