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禁飞区”,从你的隐私开始!
发布时间:2025-11-03 13:40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逐渐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偷窥、偷拍的新手段,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无锡警方在此提醒广大群众:你的生活不是片场,请收好这份防无人机偷拍终极指南!
一、典型案例
1、2025年9月18日,陈某报警称,其发现有人用无人机偷拍自己家院子并把拍摄内容上传至个人社交平台,侵犯其隐私。
2、2025年9年23日,甘某报警称,其在酒店泡澡时发现窗外有一架无人机,用摄像头对浴室偷拍。
3、2025年10月14日,刘某报警称,其在洗澡时窗户未关,听到窗外有螺旋桨声音,后发现一架无人机在窗外拍摄。
二、案件特点
1、发生时间:白天、晚上均有可能发生。
2、发生地点:多发生于居民区、酒店等居住区域,靠近浴室、卧室等窗口尤为多发。
3、案件特点:存在隐蔽性、滞后性和危害性。
4、作案手段:不法分子利用无人机的时间、空间优势,通过远程操作进行偷窥、偷拍,后上传社交平台造成隐私泄露。
三、法律条例链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无人驾驶飞行器管理条例》第43条规定,未经许可,无人机驾驶飞行器不得进入他人住宅、办公场所等禁止区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偷窥、偷拍、窃听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5条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拍摄、录制、传播他人隐私,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四、警方提示
1、无人机产业的繁荣发展,不能以牺牲公众隐私和安全感为代价,对无人机的购买、使用、销毁等环节做到合规、合法,严格落实无人机登记备案制度,明确禁飞区和禁飞时段。
2、飞行无人机的操作者应加强对《无人机驾驶航空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了解,对于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事先预防。
3、当遇到可疑无人机,应第一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录像、拍照,尽可能记录下无人机的外观、颜色、型号、飞行路径等细节信息,为后续侦查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