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钱包和信心!别让双十一变成“双失一”!
发布时间:2025-10-31 14:12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双十一又来啦,购物车是不是已经满满当当了呢?但别忘了,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潜藏在网络背后的诈骗分子哦。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消费者在购物季期间信息交互密集、资金流动频繁的特点,精心设计骗局,以下为几种高发诈骗类型,请务必警惕。
冒充客服类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电商平台、快递公司或店铺客服,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软件联系消费者,以“订单丢失”、“商品质量存在问题需退款”、“误操作开通会员需取消”等为由,诱导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或引导其至指定平台进行贷款、转账操作。
防范要点:
所有官方客服均不会使用个人手机号或非官方社交账号联系客户。
切勿轻信任何主动致电的“退款”、“理赔”要求。请务必通过官方APP或网站内嵌的聊天工具与客服核实订单状态。
谨记:所有退款流程均应在原支付渠道内自动返还,无需消费者进行额外操作。
虚假优惠、钓鱼链接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短信、社交平台分享等方式,传播包含钓鱼链接的“双十一红包”、“限量优惠券”。点击链接后,会诱导用户填写个人资料、支付信息,或下载携带木马病毒的应用程序,从而窃取用户数据与资金。
防范要点:
请通过官方应用商店下载电商平台APP,并仅通过官方APP内部参与各类优惠活动。
对一切非官方渠道发出的、要求跳转至外部网站的链接保持高度警惕,做到不点击、不填写、不下载。
刷单返利诈骗
犯罪分子以“轻松兼职、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受害人参与刷单。初期返还小额佣金以骗取信任,随后以“任务未完成”、“系统卡单”等借口,要求受害人连续投入更大金额,最终无法提现。
防范要点:
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违规行为,其信用评价数据不具参考价值。
任何要求垫资的兼职都是诈骗。坚守“不转账”底线,是避免财产损失的关键。
在传统电信诈骗之外,一些与消费信贷紧密相关的金融风险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非法“提额”服务诈骗
警惕声称可代为提升花呗、信用卡等信贷额度,并以此收取高额“服务费”或索要个人征信报告、支付密码等核心信息的人。
防范建议:
信贷额度由金融机构基于严格的风控模型评定,任何声称可以“付费提额”的均为诈骗。请通过官方渠道申请额度调整,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不被泄露。
“注销校园贷”账户诈骗
不法分子会冒充知名金融平台客服,谎称受害人名下存在“校园贷”账户,需立即注销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进而诱导受害人在多个借贷平台进行贷款并转账至“清算账户”。
防范建议:
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任何金融机构无权私自删除或修改。接到此类电话,应第一时间挂断,并通过该金融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过度负债与诱导性借贷风险
部分营销活动可能过度宣传消费信贷产品的便利性与优惠,诱导消费者超出自身还款能力进行消费,导致后续陷入债务困境。
防范建议:
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量入为出。在开通或使用任何消费信贷产品前,务必充分了解其利率、还款期限及违约条款,避免因冲动消费带来长期财务压力。
辨真伪,查官网:遇到优惠信息,先不急,上官方网址或官方APP,核实商家信誉和资质,别让“糖衣炮弹”蒙蔽了双眼。
不点击,慎输入:不轻易点击来路不明的短信、邮件或社交媒体上的链接,尤其是谎称有特别优惠或者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链接。
接电话,验身份:如果接到自称是商品客服的电话或短信,不要轻信,要通过官方渠道回拨或咨询,确认对方身份,避免被假冒商家所骗。
护隐私,慎分享:在社交媒体或者商品评论区进行晒单时,记得打码个人信息,别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扔掉包装盒时也别忘记擦除个人信息。
若不幸遭遇诈骗,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01.第一时间止付:
立即致电银行卡所属银行客服,申请冻结或挂失账户。
02.保存证据材料:
妥善保留与诈骗分子的通话记录、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一切证据。
03.立即报警处理:
迅速拨打110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进行报案,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工作。
安全是享受购物乐趣的前提,在“双十一”这个消费高峰时段,希望广大消费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