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做“可为”年代的“有为”青年
发布时间:2025-07-18 11:36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七月:做“可为”年代的“有为”青年
经开分局办公室 孙佳雯
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热烈扑面而来,下半年的征程在蝉鸣与阳光中正式启幕。站在时间的新节点回望,这个时代为青年民警铺展着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当航天火箭在苍穹划出轨迹,当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野间舒展,当科技创新的浪潮在实验室里奔涌,我们分明看见;这是属于“可为”的黄金时代,更是呼唤“有为”的壮阔征程。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历史接力者的姿态走进时代考场,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这代人的加速度,让青春在“可为”的沃土中绽放“有为”的光芒。
七月,愿我们心系家国灯火,把“大我”情怀刻进生命年轮。“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志在国家强”,这十二个字的分量,从来都需要用热血与行动去丈量。犹记当年,年轻的钱学森在归国邮轮上写下“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如今,平均年龄35岁的“奋斗者”号研发团队,在万米深海刻下中国深度。读书人的赤子之心,从来不是为了逃离故乡的山川,而是要让故乡的土地生长出更多希望——就像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青年扎根乡村,用电商直播让山货走出大山,用新农技术让荒地变成良田。当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当“小我”的溪流汇入“大我”的江海,我们的人生航船便有了永不偏航的灯塔。这种信念,是晨光里捧读的课本,是实验室深夜不熄的灯光,是扶贫路上泥泞中的脚印,更是面对时代召唤时,那句斩钉截铁的“我先上”。
七月,愿我们勇当开路先锋,用实干精神浇筑奋进阶梯。“凡事能带头、乐于吃苦头、让人有奔头”,这是行动者的宣言,更是担当
者的勋章。现实中,总有些青年把“佛系”当借口,在“躺平”中消解斗志,却忘了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实现的。就像“90后”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在火花飞溅中淬炼出“钢筋铁骨”的中国精度;就像驻村书记黄文秀,在暴雨泥泞中走出脱贫攻坚的“青春航线”。真正有灵魂的奋斗者,从不需要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他们站在难题面前的身影,本身就是旗帜。当我们在工作中主动接下 “烫手山芋”,在团队里率先扛起“硬骨头”,在困难前说出“让我来”,便是在打磨“顶梁柱”的担当。这种担当,不是盲目的冲锋,而是清醒的进取:自信却懂得倾听,主见而不失包容,像胡杨在沙漠扎根,像翠竹在风雨中拔节,在每一次“带头”中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在每一回“吃苦”中锻造破土凌云的韧性。
七月,愿我们在自我超越中破茧,让生命在迭代成长中闪光。
认清“本我”、做好“自我”、成就“超我”,这是生命螺旋上升的轨迹,也是青年民警成长的必由之路。就像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在洞窟壁画前认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日复一日的临摹中打磨技艺,最终让千年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就像奥运赛场上的“00后”选手,在汗水与伤痛中看清竞技的本质,在科学训练中突破极限,最终在领奖台上书写青春传奇。认识自己的短板需要勇气,驾驭欲望的野马需要定力,而将“责任清单”转化为“行动指南”,则需要把“想干事”的热情变成“能干事”的本领。这种成长,是在晨跑中战胜惰性的坚持,是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的耐心,是在挫折面前“再来一次”的倔强。当我们学会在自省中校准方向,在行动中锤炼能力,在坚守中积蓄能量,便能从“本我”的茧房中挣脱,在“自我”的沃土上拔节,最终抵达“超我”的新境界。
此刻的七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是追光者,也是发光体。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勇攀高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挥洒汗水,在社会服务的一线传递温暖。因为我们深知:所谓“可为”的时代,从来都是“有为”者创造的时代;所谓“有为”的青春,从来都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青春。这个七月,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民族复兴的长卷上,写下属于这代青年民警的壮美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