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敌人
发布时间:2025-06-13 10:24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看不见的敌人
经开分局华庄派出所 宋智祺
前天值班时,一位神色慌张的阿姨冲进派出所,她攥着手机,声音发颤:“警察同志,我好像被骗了!有人说我涉嫌洗钱,要我把钱转到什么安全账户!”
“阿姨,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我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查看她的聊天记录——骗子用改号软件伪装成“公安局”来电,还发来了“通缉令”“逮捕令”等伪造文件,甚至用方言模仿本地口音,让阿姨逐渐放下防备。好在转账的那一刻她想起社区反诈宣传过类似内容,及时跑来求助,最终保住了卡里的60万元养老钱。送走阿姨后,我翻出近期反诈数据,发现这类冒充公检法诈骗,受害者中50岁以上群体占比超60%,而新出现的AI换脸冒充熟人诈骗,又盯上了年轻人群体。我在社区开展反诈宣防时,群众听着“公检法不会电话办案”“陌生链接不点击”“信用卡不出租出借”,又向我道出困惑:“宋警官,那现在像AI这么厉害的东西,我们普通人怎么分辨真假呢?”技术进步让诈骗手段愈发隐蔽,反诈宣传要揭露骗局,更要普及新技术知识。
凌晨一点,辖区内一家网吧的前台小哥报案,说有个男生对着手机屏幕哭了半小时,怎么问都不说话。赶到现场时,戴着电竞耳机的男孩正抱着膝盖缩在椅子上,屏幕停留在“游戏账号交易平台”的客服对话界面,他刚把攒了三年装备的绝版游戏账号低价出售,对方收了账号就拉黑他了,还卷走了所谓的“保证金”——典型的“虚拟资产交易诈骗”,专门找沉迷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下手。男孩抽噎着说:“他们说走平台交易很安全,还发了盖着红章的资质证明……”我看着他手机里以假乱真的平台页面,突然想起上周刚更新的诈骗手段库——骗子现在会用AI生成动态验证码界面和客服视频,连防骗意识较强的大学生都有可能栽跟头。
再次进社区上门宣防时,我特意给孩子们讲了网吧男孩的案例。通过查阅的数据告诉他们:网络游戏产品虚拟交易类案件频发,受害者均为青少年,其中超过30%在被骗后因害怕家长责骂而选择沉默,错过了黄金止损时间。我们联系游戏公司冻结账号时网侦技术组的同事说:“这帮人用的是“动态域名跳转”技术,服务器藏在国外,追踪难度很大。”此外,骗子们竟然会根据不同玩家的“人设”定制剧本:玩《原神》的侧重“限量角色交易”,玩《CS2》的主打“皮肤回收变现”,甚至会潜入游戏公会冒充会长搞“内部福利”。键盘敲击声里,他们躲在屏幕后面,精准拿捏年轻人对“热爱”的执着,把虚拟世界的纯真当成了收割的镰刀。
反诈宣传回来的路上,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围在玻璃前看反诈海报,醒目大字映入眼帘——别让你的“段位”输给骗子的“套路”。手机跳出一条新闻推送:某地警方捣毁一个境外诈骗窝点,解救出30多名被困人员。看着照片里疲惫却重获自由的面孔,我心中愈发坚定地相信:哪怕骗术狡诈诡谲,只要我们实时“充电”,多跑一个社区、多讲一个案例,就能少一个受害者。
合上日记本,看着窗外的灯火通明,新的作战即将开始,与“看不见的敌人”斗智斗勇,在数字迷雾中守护“清醒”,扎紧每一名群众的“钱袋子”。